趨勢報告

創新人資管理

  • 主要的差異
  • 高科技業的恐懼
  • 障礙
  • 科技所造成的結構改變
  • Supply & Demand的新收益率
  • 教育方式

主要的差異

品牌與宗教, 在談的都是一樣的。 兩者,都是在充滿恐懼的市場中,推廣希望。最成功的品牌體驗,可以從宗教信仰中看到:
1. 在人們每日生活所面臨的恐懼中,宗教與信仰給予了一個無可取代的希望。由於儀式簡單,可以讓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獲得更多 。
2. 希望,例如禱告。因為禱告不需要花錢, 然而當這樣的行為一旦成為一種習慣就很難改掉 (研究指出, 任何的習慣只要在7天的連續行為下就可以養成)希望(Hope)是一個多數人都需要, 並且會傳遞出去的一種正向價值。這就和品牌的價值(Brand Value) 一樣。品牌, 推廣的, 必須是正面的價值。這樣, 才會感動人心的機會。

3. 然而要即使是宗教信仰, 要做到價值的提升, 還是需要創造一個身份故事。所有的神話故事都是設計建立在一個會被大家所傳頌或能為此有所警惕的原則上所設定。

信仰與信念提供的是難以取代的價值。所以,個體,團體,才會投資精力,金錢,時間﹍在一個看不到,摸不到的「價值上」。

高科技業的恐懼

縱觀現況, 無論是傳統產業或高科技產業 (after Steve Jobs), 品牌只專注於操作”恐懼”。例如:
• 害怕對科技失去控制力
• 害怕無法管理多重身分
• 害怕失去數據資料

然而, 成功的企業應該要操作希望(Hope), 例如:
• 將希望分享出去
• 找尋新希望
• 希望成為…

先進的科技技術讓這些”希望”透過無界限的網路更容易被實際體現出來, 並且, 在網路時代下也更容易找到有共同希望的一群人。有希望, 表示有需求。 在需求之下, 供給也就隨之而生。

障礙

在高科技下, 創新, 有了新的含意。
科技加速了創意在市場重要性的比重, 卻也造成整體市場的架構與格局的本質改變。這兩種不同的拉力, 反而讓「創意」的本質被藝術化與行銷化。

創意, 或是世人口中的設計, 其原意為:
用非現有的邏輯解決現有邏輯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對科技業來說, 原本的「想像空間」, 例如網路, 在轉型為產業後, 就不再需要了。 因此當創意當道時, 有高學經歷的科技業, 自然的, 會想要模組化創意。
用1複製為500萬的產業成功方程式來對待創意。問題是, 如果創意的本質就是out of box solution, 又如何用盒內的 materials 來複製創意?

科技所造成的結構改變

Change 1 : 網路的生活化

1. 降低了溝通成本(Communication Cost)
a. 資訊傳遞越快越便宜
b. 人人有能力做到大規模傳播(單點對應到多點的溝通/由1:1到1:50:50000:5000000的變化)
c. 促使了內容的品質質量和獨特性的轉變
d. 進而急速提高了有意義的價值之傳達與接收

2. 降低產出成本 (Generation Cost)
a. 社群互動的崛起
b. 溝通平台工具的模組化
c. 讓開放性資源(the open source) 參與內容的建構
d. 有效的降低製作成本, 時間, 與人力

3. 降低維修成本 (Maintenance Cost)
a. 當所有的資訊都已雲端化的同時, 組織已不再需要設立一組in-house維修團隊來做保養維護。

Change 2 : 「價值鏈」Value Chain分解成為「增值點」Value added 

過去,是一個價值鏈的時代。所有的商業策略, 都是在思考, 如何有效的, 快速的, 檢構一個完整的價值鏈。 再以規模, 讓價值鏈所涵蓋的範圍變廣。這一種垂直整合, 並不適用於現代。在眾腦的時代, 並不需要垂直的商業策略。因為科技和社交群眾的交叉互動下, 已帶來各種不同的增值機會點。

這一些機會點, 讓企業, 有機會藉由深耕精選過的幾個點, 做出串聯的事業鏈。

問題是, 要學會看懂這些增值點之間的相關聯性,很難。多數,點與點之間的關係, 需要用想像來連結。因為, 不會有絕對的對錯。這, 就是創意可以提供的價值之一。但因為無跡可循, 所以很難讓產業信服。

相對的, 比較容易的方法, 是去判斷 “哪一些價值” 是可以被加上的, 就如同單面向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這也就是目前市場上, 不論是學校, 企業, 或政府, 試著在做的創意培訓。不過, 細想, 這只是把原始電腦的某些功能提升, 而非reboot。要學會創意, 首先要接受創意, 這等於是把舊電腦淘汰, 換一台全新的Mac Pro。藉由使用在外型, 結構, 軟體, 硬體都顛覆傳統的新經典, 來刺激「創新」成為日常習慣.

image1

Change 3 : 以經驗為主的直覺很難被轉化 

在一個群體智慧為主流的年代, 單體所創作出的價值會相當有限。所以, 當單體能夠想像和實現一個創意的商業模式時就會非常有價值。這需要極特別的眼, 腦, 手, 與心。要看的到眾腦所點出的機會, 要整合眾智所提出的方案, 要執行眾人不敢嘗試的方向, 更需要擁有超越眾人的決心。而這些是無法透過學習鍛鍊所達成的天賦!

好的創意者, 一定有某些程度的藝術家心態。
一個務實的創意者, 需要加上一些企業家的視野。
一個革命型的務實創意者, 多了一些創業家的無懼。
一個燈塔型的創意革命者, 更要有政治的手腕。
這些, 是無法藉由”上課”來複製的。

Change 4: 過去的產業經驗並沒有被新興市場洗刷掉

多數的新興商業模式是由西方興起, 而全球消費卻是不斷往東移。東方的熱錢(new money) 通常由舊勢力所掌握, 而這些人不相信”增值”(value added), 而是價值鏈(value chain)。

這些人,  並看不懂西方的創新過程, 只是想要享受同樣的創新結果。舊錢, 舊價值是創新的毒藥。舊勢力, 舊市場確業是創新的活路。這一個現實, 過於血腥, 所以草食性的創意者, 在這兩端的夾下, 一定陣亡。

Supply & Demand的新收益率

需求已不再只侷限在產品式的生活必要, 供給也進化為提供預設外的生活必需。 這表示, 現今, 市場需要的, 不再是功能或價錢的單一形式供需。當供給不再是以單面向為導向時, 研發勢必會涵蓋多功能任務層面。
企業在害怕的是:
–  當需求不再能用數字顯示時, 又要如何規劃投報率?
–  當價值這一種看不到, 摸不著的資產成為主流時, 公司的重點又該如何分配?
正是因為沒有既定的遊戲規則, 所以更增加了它困難度。

 

現今人力資源管理與目前趨勢的抵觸點:

1. 傳統模組化訓練 vs. 啟發性環境
才能無法用模組化教案教導而出, 而是必須經由經過設計的啟發而慢慢形成。

2. 參考方案 vs. 想像方案
在新興市場中的成功案例, 多是得特性很高的新企業體。造成沒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可以參考, 此時, 想像能力會比搜羅資料來的更重要。

3. 1+1>2 vs. 1+X>Y
價值的擴大並非以線性邏輯的模式(linear format)就能夠體現, 所以+1的概念在價值的觀點已經不是等量於1的角色。簡單來說, 當組織雇用一個人, 希望他所發揮的能力等同於1.5個人或以上。而這個「非邏輯的不等」就是價值的所在.
但在創意市場中,  所謂的不等很難量化。不能量化卻不表示X不重要或沒有商業價值。

4. 訓練 vs. 點悟
理解和解構是新的創新價值。訓練並無法增進理解能力, 多半是必須伴隨著思考後的理解與分解後的洞察, 而這些只能用”點悟”(Enlightening), 這才是創新能力的價值所在。
是否, 創新的教育重點部是在課程設計, 而是在環境設計?

教育方式

所有的人員培訓計畫都專注於琢磨成功案例經驗, 但是卻忽略了, 各個面向的需求、希望、感覺, 會隨著時間 (且在很短時間內) 徹底的改變。

應該重視的, 應該是「目前趨勢」或者是「行為洞察」只有在一個人將觀察思考成為生活的慣性後, 才有能力去進一步做出分解與洞察。當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下意識」行為, 任何事情都能夠輕易的被拆解為可運用的價值。當人了解感性的體驗與觀察人生, 自然就會了解如何用希望與恐懼的前後順序來設計重組價值。

而當這些核心元素確定後, 就能開始重組。最後需要就是希望的創造。接下來就是”希望”的創造。

這不是一個技術設定, 而是一個介於反骨(rebellious)與現實(reality)之間的取捨拿捏。所以現實的環境會比任何課程都來的重要。